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 > 恐怖 > 大明世祖 > 正文 第五十四章再办武举
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:
确定

第五十四章再办武举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春意盎然,万物复苏,一阵阵的春雨后,北京迎来了一个大晴天。</p>

    “外城也该整修了!”</p>

    掀开车帘,习惯于内城的整洁,对于外城的污秽,孙林着实看不过眼。</p>

    “户部已经在筹措了。”坐在一旁的朱依,则澹澹地说道。</p>

    与专心走水师的孙林不同,朱依多在陆军中,尤其是京营。</p>

    其实对于用宗室子弟来参军,内阁朝廷都议论纷纷,但终究还是被皇帝压下来了。</p>

    只是多了一个限制,近支宗室不得参军入伍。</p>

    何谓近支?即以皇帝往上倒三代,五服以内的宗室。</p>

    古代株连三族,五服外都不算。</p>

    朱依自然满足这个要求,不过他到底是厌烦了,近几日就转去了理蕃院,成了新任的员外郎。</p>

    理蕃院的权力较小,基本上是从礼部剥夺而来,所以对于他这个二十来岁的员外郎并不在意。</p>

    “朱大哥,听说你们理蕃院只有三司是吗?”</p>

    孙林好奇道。</p>

    “没错。”</p>

    朱依叹道:“西夷司、外蕃司,以及贡物司,算是闲得发慌。”</p>

    “熬一两年资历,到时候外放为官,知府岂不是等闲?”</p>

    孙林看得通透,直接点出了其中的关键。</p>

    朱依也笑了,他来到理蕃院,不就是看中其存在感薄弱,没人在意一个二十岁的员外郎吗?</p>

    员外郎作为郎中的副手,在一司中也是位高权重,日子倒是悠闲。</p>

    过了一会儿,两人入了内城,来到朱谋的宅院。</p>

    朱静忍住跳跃的心思,直跑过来:“两位兄长,终于能见到你们了。”</p>

    “听闻你要订婚,我们怎么能不来?”</p>

    朱依脸上难得露出笑容,一旁的孙林则调笑道:“听说是刑部李侍郎的侄女,你小子也确实不错。”</p>

    朱静倒是也不害羞,将两人迎了进去,摆上茶水瓜子,一边谈论起来:</p>

    “婚姻之事我倒是不急,陛下早有安排,我听命就是。”</p>

    说着,他降低了声调,问道:“听闻又要大整军,你们听说了吗?”</p>

    朱依蹙眉道:“我才从京营出来,不过听岳父言语,是有这回事。”</p>

    “那肯定是有了。”孙林无奈道:“我从台湾刚回来,没你们知道的多。”</p>

    “你小子是五城兵马司,打听这个干嘛?”</p>

    朱依上下看了看他,惊道:“你不会是想要去入营吧?”</p>

    “没错——”朱静露出欢快的笑容:“兄长看人真准。”</p>

    “呸,你小子花花肠子谁不知道?”</p>

    朱依笑骂了一句,随即严肃道:“从军可不是一件好事,我最近才出来,你怎么又想进去了?”</p>

    “这五城兵马司待得没劲,要么抓贼,要么灭火,疏通沟渠,无聊透ding了。”</p>

    朱静摇头,苦着脸道:“两位兄长都已经是子爵了,就只是我头上什么也没有,岂不难受?”</p>

    “你才十七,着什么急。”</p>

    朱依仍旧想要劝服他:“再说,没有陛下的批准,你能入军?”</p>

    “爵位不急,时间有的是。”</p>

    孙林也苦口婆心道:“咱们这般的身份,爵位机会多着呢,你还是留下子嗣再说吧。”</p>

    “要不。你来水师也成。”孙林眼前一亮,道:“正好也来陪我。”</p>

    “不,我习武学文多年,一身本事都在双手,去了海上岂不是辜负了?”</p>

    朱静摇头:“两位兄长到时候为我说点好话,指不定陛下就放过了我。”</p>

    “哼,想得美。”</p>

    朱依不抱希望。</p>

    而关于整军的消息,却越传越广,从京中蔓延到了整个北直隶。</p>

    实际上这是一场计划已久的行动。</p>

    从湖广入主南京后,皇帝就马不停蹄地进行征战,整顿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直属兵马——京营。</p>

    而其他地方武装则处于收编状态,淘汰老弱,就巡捕营、巡防营这样安排,发饷钱填饱他们肚子,免得流落为匪造反。</p>

    这样放任自流的情况,到了绍武三年,终于要终结了。</p>

    自绍武二年开始,陆陆续续在各地派遣了总兵,镇压一方,虽然只有几千人,但也足以贯彻朝廷的想法了。</p>

    由此,一场遍布全国的军队大整顿就此展开。</p>

    在经过一番总结以及各大臣的想法后,朱谊汐终究还是采用了募兵制。</p>

    于是替代卫所制的镇戍制登上历史舞台。</p>

    顾名思义,就是各省的军队一分为二,以本土兵为首的镇兵,及以总兵携京营戍守地方相结合。</p>

    镇兵为本省兵,组成巡捕营,兵卒以二十年为限替换,县三百人,府五百,弹压地方。</p>

    兵卒月饷五百钱,粮一石,足以养家湖口。</p>

    营正为从七品,由兵部任命。</p>

    如此一省巡捕营合计为一镇,少则万人,多则两三万,处理一些毛贼完全没问题。</p>

    而戍守省会首府,则是三至五千人的京营,其首为总兵,五年一任,主要是为了镇压巡捕营难以处理的叛乱,以及防守那些关隘要地。</p>

    兵部一番计算,全国十八省,合计总要镇兵近三十万,戍兵九万,共计四十万。</p>

    如果再加上计划中的十五万京营,以及预想中的十来万边军,合计三十万。</p>

    军队规模总数约莫七十万左右,虽然少了一些,但都是脱产的常备军。</p>

    京营规模虽然只有十万,但火器装备近乎一半,成本极高。</p>

    “如此,何以军官任之?”</p>

    兵部尚书吕大器对于如此庞大的计划表示有限度赞同,却对极为忧虑道:</p>

    “一将无能为,累死全军,若非卫所那般世袭的军官,谁来指挥那些地方巡捕营?”</p>

    “总不能靠那些秀才举人吧!”</p>

    军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一将无能累死全军,所以选将必然重要,将门出将,总归是省心方便许多。</p>

    “再办武举!”</p>

    赵舒提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桉:“以前武将要么是荫官,要么提拔与行伍之中,武举时常停办,如今正好合适。”</p>

    “条例都是现成了,直接就能用。”</p>

    这个法子得到了众人的认可。</p>

    可是皇帝却不满意。</p>

    因为武举考的内容太虚了,要么骑射,要么是默写武经,这样的人能打仗?怕是赵括都不如。</p>

    【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,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,这里下载 huan玉anapp.c 换源app,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。】</p>

您正在阅读《大明世祖》的章节:第五十四章再办武举
手机阅读地址:https://m.qqtxt.cc/html/65173/21392086.html

【高速文字首发 www.qqtxt.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.qqtxt.cc】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