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 > 恐怖 > 大明世祖 > 正文 第四十章财政与补救
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:
确定

第四十章财政与补救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“对半分?”</p>

    皇帝轻笑起来,旋即又摇摇头:“虽说田税三七,但商税可是对半,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。”</p>

    王应熊则沉声道:“但吃县衙饭的实在太多,官吏之多,古之未有,怕是倾民力而养官,此乃为祸事啊!”</p>

    “哼!”听闻这话,朱谊汐气就不打一处来:“你是想说官多民少,十羊九牧吗?”</p>

    扩充吏员入流,这是他多年来的坚持,被人给ding了,自然心里不顺。</p>

    “微臣不敢!”</p>

    王应熊连声赔罪,但看他的语气和表情,诚意不足。</p>

    “微臣在吏部时曾算过,如今京官,算是左贰胥吏,约莫六千余人,地方则有近八万众。”</p>

    “而洪武初年,全国不过两万之数,今民如国朝初年,而官竟数倍之,岂不大谬?”</p>

    “那是因为,太祖时期,并未把胥吏算入,也无三老。”</p>

    朱谊汐神色不悦,反驳的话到了嘴边:“时境过迁,岂可一概而论?”</p>

    网络上总有一股谣言,说秦汉时期对地方控制力怎么怎么强,实际上都是胡扯。</p>

    ding多是经营上百年的关中力强罢了,铺开到全国,立马就相形见绌了。</p>

    小国寡民,加上秦国几百年来的治理,不强都有鬼了,就连赵国,在被坑杀四十万人后,还能举兵二十万对抗燕国,能说其动员能力不强?</p>

    以汉朝举例,一县主官,包括斗食吏,加一起只有几十人。</p>

    三老,里、亭长,都是由县令任免的地头蛇,例如秦末刘邦,他就是沛县最大的混混,被诏安了。</p>

    这与明清时期的士绅何异?</p>

    所以,汉朝时期,民官比例,达到了夸张的八千比一,唐朝是2927:1;明朝,2299:1;清朝,911:1。</p>

    随着时间的推移,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就愈发强了,官吏自然也就越多。</p>

    就连美国区区三亿人,都有近两千万公务员,十五比一。</p>

    “可是——”</p>

    “没什么可是的。”</p>

    朱谊汐打断其说话,冷声道:“你是户部尚书,分寸都忘了吗?”</p>

    “微臣,微臣——”</p>

    王应熊浑身一颤,皇帝的言语,让他有股发自内心的冰冷。</p>

    “好的,对于商税,你了解多少?”</p>

    朱谊汐摆了摆手,想着其六十二岁的年纪,一时间有些心软:“赐座。”</p>

    “谢陛下。”王应熊擦了擦冷汗,道:</p>

    “如今商税与地方五五分,据老臣所知,每县一年多则万余块,少则千余,不一而足。”</p>

    “对于江南等地而言,如今这些官吏,应付起来自然绰绰有余,但如贵州、云南、甘肃、陕西等省,商贾较少,又缺田税,亏空已然避免不了。”</p>

    “亏空啊!”</p>

    朱谊汐叹了口气。</p>

    地方衙门亏空,要么停发俸禄,要么从上交朝廷的赋税中暂扣。</p>

    这对于财政来说,危害极大。</p>

    “商税虽好,但却多为细水长流,地方繁盛不一,商贾不齐,对于某些地方而言,实不如田赋……”</p>

    “我知道!”</p>

    皇帝沉默了。</p>

    商品经济的繁荣,只是对于平原地区效果明显,对于那些山区,则效果等若于无。</p>

    【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,媲美老版追书神器,老书虫都在用的换源app,huan玉anapp.c】</p>

    “户部整理一下,天下府县,不再按缴粮来划分,而是换算成银圆来分。”</p>

    朱谊汐挥舞了下手,补救起来:“上县三七,中县四六,下县五五,据此而行,户部可要好好去做。”</p>

    明朝以前,县的分等,不再按照户口,而是按照缴纳钱粮数目,粮10万石以下为上县,6万石以下为中县,3万石以下为下县。</p>

    如今自然要重新造册,梳理州县。</p>

    “是!”达成了目的,王应熊颇有几分欢喜:“那,商税呢?”</p>

    “商税如故,依旧是五五。”</p>

    朱谊汐犹豫片刻,对于比例没有更改。</p>

    虽说对上县行三七,能够增加中央收入,但却不利于商业的繁荣,打击地方的能动性。</p>

    毕竟商业繁荣的地方,治理难度也会加大,更需要钱来维持。</p>

    “陛下,如今商税司已立,不如将税课司局给罢黜?”</p>

    坐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,王应熊屁股决定脑袋,就想着裁撤官吏,直接道:“让他们领两份俸禄,着实浪费。”</p>

    “不行,税课繁重,我让他们领两份俸禄,就是故意为之。”</p>

    皇帝断然拒绝。</p>

    早在明初,户部十三清吏司下,一仓科,仓科下设税课司,负责商税征收。</p>

    而朝廷在县设税课局,府设税课司,合称税课司局。</p>

    只是地位颇低,只有从九品。</p>

    在幕府时期,设置商税司,将县府的税课司局,第一时间掌控在手里。</p>

    所以,这就是商税司为何在短时间内,征税如此给力的原因所在,因为人是现成的。</p>

    “那,陛下,钞关属于过税,隶属于商税,今若仍由海关总署征收,怕是有些不合适吧!”</p>

    听这话,朱谊汐老脸一红。</p>

    “当年可是言语,钞关有十年过渡期限。”</p>

    “臣等也没想到,海关如此繁盛。”</p>

    王应熊摇头苦笑,当时真是大意了。</p>

    商税主要分为过税和住税,过税则可称之为关卡税。</p>

    凡渡口,关卡,必然会有过税。</p>

    幕府时期,对于过税进行整理,合并关卡,渡口,将货物分为三等。</p>

    一等为盐,实行专卖制。</p>

    二等为茶、酒、丝绸等贵重消费品,施行重税制,即十税三。</p>

    三等是普通货物,十五税一,如买卖耕牛,粮食等。</p>

    住税主要分八种,时境过迁,如门店税,塌房税废黜,商税司经过整理,合并为四项。</p>

    即,市摊税、牙税、契税,以及铁酒醋茶等杂税。</p>

    市摊税,即营业税;牙税,征于牙人;契税,则是田宅过户之税。</p>

    住税与过税不同,由于其规模太大,且细致,无法做到抽分,所以大部分只能选择固定额度。</p>

    相较于其他三项,杂税才是商税的主流,最低十税一,最高十税三,铁、酒、茶、醋是一种日常消费,消费量是极大的。</p>

    “建奴未灭,犒军靡费颇多,且紫禁城还在重建,内帑不足,待十年后再言语吧!”</p>

    朱谊汐义正言辞,飞快地转移了话题。</p>

    “对了,绥远、宁夏、甘肃等省新立,河南、陕西饱经战乱,地方十不存一,我有意新建移民司,专司负责迁移民众之事。”</p>

您正在阅读《大明世祖》的章节:第四十章财政与补救
手机阅读地址:https://m.qqtxt.cc/html/65173/21392174.html

【高速文字首发 www.qqtxt.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.qqtxt.cc】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