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 > 恐怖 > 大明世祖 > 正文 第九十二章承德
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:
确定

第九十二章承德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难得皇帝来一次,凡检阅后的京营兵卒,人皆赏钱一块。</p>

    于是,万岁之声不绝于耳。</p>

    “陛下,京城居,大不易啊!”</p>

    逮至僻静处,尤世威等人骑上马,陪着皇帝在军营四处闲逛。</p>

    十几个勋贵们跟在后头,尤世威与朱勐分伴左右,无人赶上前打扰,已然有了默契。</p>

    “哦?你们官禄不够吗?”</p>

    皇帝故意问道:“据我所知,你们的俸禄可不少啊!”</p>

    这话,让众人脸带羞色。</p>

    与大头兵只有月饷不同,军官阶级的俸禄来自于三个方面,即官位、军衔、爵位。</p>

    官位很容易理解,如今文武同禄,最低的从九品,一年都有十块银圆(加禄米)。</p>

    军衔则是士、校、谓、将,最低的右士,则是从队正算是,基本上与官位相等,等于是拿两份俸禄。</p>

    到了一定地位,如果获得爵位,还会有一份爵禄。</p>

    男爵三百石以下,子爵五百石,伯爵五百至一千,侯爵三千以下,公爵五千及其以上。</p>

    注:禄米和钱共两份。</p>

    及时没有爵禄,但中坚力量军官阶级,虽然不至于大富大贵,但养家湖口倒是能做到的。</p>

    另外,说一句如今朝廷男爵、子爵授予超过了三百号人,但却并不泛滥,如今,爵位的要求反而日趋苛刻,</p>

    如最普通的男爵,授爵标准是对阵敌方正规军(人数不低于己方八成),杀敌三百,自身损失低于三成,才能得爵。</p>

    这也就意味着,队正几率太小,男爵其多为营正,子爵多为游击(团长),伯爵、侯爵则在一镇,位列总兵。</p>

    公爵更不必提,都督府伺候着。</p>

    “臣等赖陛下恩德,才如此光宗耀祖,但京营子弟的月饷,却太低了些……”</p>

    尤世威ding着巨大压力,声音越说越小。</p>

    皇帝瞥了其一眼,又看了看其余人,皆是赞同之色。</p>

    瞬间,心中思量起来。</p>

    时至今日,由于驻扎在京师,京营子弟的月饷也水涨船高,到了每月一块五银圆。</p>

    看上去不少,毕竟京城石米低至八毫,普通的兵卒都够买两石米,约三百斤。</p>

    (一石四钧,一钧30斤,明一斤六百克,一石就是现在的一百五十斤)。</p>

    但一家人并不是只是吃食,油米柴盐酱醋茶都得满足,这点钱只能让京营拮据些过日子。</p>

    而说实在的,银圆是由九成白银加一成铜混合而成(民初袁大头比例),只是因为锻造精美,所以一块银圆值一两白银。</p>

    在一开始的确稳定了金融,勉强抑制住了通货膨胀。</p>

    但谁都知道,海关的开放,手工产品大肆外销,海量白银输入,白银不可避免的贬值,而铜、金升值。</p>

    所以金圆的发行就浅尝而止,可不能让这群刁民占了朝廷便宜。</p>

    据朱谊汐所知,银圆在民间如今只能兑换八十铜圆,一铜圆价值十枚铜钱。</p>

    【鉴于大环境如此,本站可能随时关闭,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,huan玉anapp.c 】</p>

    若不是朝廷用太仓粮投入市场,压制了粮价,其早就升到一块一石了。</p>

    军中要求涨月饷的要求,似乎也情有可原。</p>

    但牵一发而动全身。</p>

    普通兵卒涨了,军官要不要涨?</p>

    军官涨,文武官禄要不要涨?</p>

    更何况的是,军中的用度,早在年初就已经计划好了,钱已经拨下,在兵部存着呢,骤然提升,户部的压力就来了。</p>

    “你们是什么意思?”</p>

    皇帝虽然加了一个们,但话却问向一旁的朱勐。</p>

    作为本家,又是最信任的大将,朱勐的态度极其重要。</p>

    “启禀陛下,军需司的想法不足为奇。”</p>

    朱勐微微低头,不能直视皇帝:“听闻京师酒楼的伙计,每天都有五、六十文,将士们毕竟是卖命的活计,月饷确实少了些……”</p>

    “军需司想出什么计划?”</p>

    皇帝微微点头,目光直视前方。</p>

    “禀陛下,军需司思量再三想出三个办法。”尤世威低声道:</p>

    “一者,普通兵卒从一块五加至两块,军官不变;另一则是设粮补,着每军士补三斗粮。”</p>

    “最后,则是设战饷,如出征打仗时,饷钱补贴一块。”</p>

    这三种办法有好有坏,第一种简单直接,但虽然只是加了五毫,军官不变,但保守估计军费每年得再涨两百万块。</p>

    粮补倒是省钱了,但对于粮食的消耗则会加剧,也增添麻烦。</p>

    战时补贴看上去不错,上战场的军队不多,且也能激励士气。</p>

    但有一就有二,补贴来了,开拔费等陋规也不远了。</p>

    如此看来,粮补是最实惠的。</p>

    思量再三,在众人的期望之中,皇帝到底是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:</p>

    “待与户部,内阁商议再定吧,先上一份奏本。”</p>

    虽然心中有了计较,但朱谊汐并没有贸然而定。</p>

    这无关乎于权势,而在于对内阁、对制度的尊重。</p>

    中外一体,维护外廷的威严,等于是维护皇权,流程的合法正规是非常有必要。</p>

    当宰相大臣被人视若无物,谁还尊重皇帝?</p>

    “是!”几人略显失望地应下,心中觉得希望很大。</p>

    无怪乎他们这时候提出,实在是夏税已经抵达了一部分。</p>

    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应天四地,在九月初就将夏税海运至天津,然后抵达北京城。</p>

    虽然赋税保密,但对于他们而言,朝廷的秘密瞒不住。</p>

    三省一府,共计收上银圆七百万块,其中商税(坐税和关卡税)超过三百万块。</p>

    按照多年来的正税预计,江南四地的占全国税赋的三成,即今年夏税约两千三百万块左右,加上按季收的盐、铁、酒、茶,超过三千块无疑。</p>

    绍武六年的夏秋两税超过五千万块,之所以少了一千,那是因为北方只有夏税。</p>

    显然,今年定然是富裕年。</p>

    户部紧急扩建了太仓,准备迎接富裕的银圆。</p>

    其实朱谊汐也觉得欢喜,实在是感觉不真实。</p>

    但他明白,这是分瓜军户卫所土地,以及天下承平后的果实,能持续多少年不一定。</p>

    尤其是商税,日本、朝鲜被迫打开国门允许明商发展,对于江南资本的促进是极大的。</p>

    但商业这玩意不稳定,今年暴富明年就不一定了。</p>

    朱谊汐当然知晓他们钱财爆炸后的心态,但却不会乍富后乱来。</p>

    逛了半天后,他也累了,准备打道回府,在玉泉山庄泡温泉去。</p>

    马车行走在官道上,朱谊汐的思绪却没有离开京营。</p>

    京营十六万人,目前还有一万多在辽东,余者各省总兵又各带走了三千人坐镇地方,京畿附近驻扎的兵力不超过十万人。</p>

    西山(包括玉泉山)、通州二地,分别驻扎了五万人左右,分列营寨。</p>

    虽然看起来不多,但还有顺天府的巡防营,负责京畿治安,规模超过了两万人。</p>

    另外还有蓟镇、宣大的边军,各自有两万,四周边墙都有边军,京营坐镇中枢,可以说京城稳如泰山。</p>

    满清在京畿的兵马从未超过十万,赫赫有名的丰台大营也不过两万来人。</p>

    “要不要再招募一些?凑够二十万?”</p>

    琢磨一下,朱谊汐决定将问题抛给内阁。</p>

    车内有些闷热,朱谊汐掀开窗开,入目的则是宽敞的官道。</p>

    路人的行人见到如此大部队,忍让地来到路边,等候他们过去,拥挤的商人们不敢有丝毫不满,个个面露恭敬之色。</p>

    工部的存在感虽然薄弱了些,但却从来没让人失望过。</p>

    从绍武二年入京及至如今,四年不到的时间,工部修缮扩建的官道,就超过了千里。</p>

    其中京津道超过两百里,通往保定的京保道超过三百里,京宣道长四百里。</p>

    这几年忙着打仗,人力、物力不充足,但也消耗了两百来万块银圆。</p>

    说起来,所有知道秦朝直道,但却不知明朝的官道,秦朝的直道宽度在20-60米左右,而明官道主干道宽约十丈,相当于三十米左右,比秦直道略窄一点,但也足够宽了。</p>

    每隔六十里设驿站,道路两旁栽种柳树、杨树,夏日避暑阴凉,倒是给行人极大的安慰。</p>

    与京城一样,新建成的官道分为左右行车道,靠右行使,禁止逆行。</p>

    中间是半尺宽鹅卵石碎石组成的间隔。</p>

    左右两边并没有车道划分,主车道的距离达到了八丈,二十四米。</p>

    道路两侧,则是人行道,各自一丈宽。</p>

    十丈宽的高质量官道,被皇帝命名为国道,通向各省,适合大规模的运动军队,目前主要是围绕京城向四面八方展开。</p>

    就像一张大蜘蛛网,看着就让人振奋。</p>

    除此以外,最值得称道的是,国道基本采用简易水泥加碎石铺垫而成。</p>

    简易水泥的制作也简单,把石灰石、黏土、铁矿石以及煤碾碎成渣粉,再烧制即可。</p>

    但光是碾碎,在如今来说就是一张大工程。</p>

    幸赖水力摆锤能用,虽然效率低,不够仔细,但却能源源不断的制作水泥。</p>

    最难的,就是烘干。</p>

    水泥受潮会凝固成块,基本就废了,所以水泥中所有成分必须是绝对干燥的,要严格控制含水量,这个不是自然晾晒可以实现的。</p>

    现代工艺是采用沸腾炉对辅料进行烘干。</p>

    如今则需要用鼓风机,使燃料在炉内上下翻腾,仿佛烧开的水,成沸腾状,燃料在悬空状态下燃烧,加热空气,然后用这些高温空气对原料进行烘干。</p>

    这些技术在隋唐,宋元时期都很艰难,但如今却不成困难。</p>

    由此,源源不断地水泥制作出来,</p>

    成了国道的主材料。</p>

    各省内的官道,则名之为省道,乃是国道的支线,链接各府。</p>

    省道的规格自然要低些,也用不到成本高的水泥,其宽约莫五丈,也是遵循国道规矩,左右两行,路边种满着柳树杨树。</p>

    其材料还是以前那样,碎石、煤渣、粘土,夯实而成,简单方便易修缮,但就是容易损坏。</p>

    虽然说铁轨已建,但官道却也要继续,道路这玩意越多越好。</p>

    可以预想到,随着工程兵团的招募,官道和铁轨的修建速度将会越来越快,十年内把官道扩建至省道,不是梦想。</p>

    “看来工部那里不能省了,得加大力度才行……”</p>

    感慨了一句,朱谊汐忽然发觉,有钱后,花的地方更多了。</p>

    官道,铁轨,河堤,湖泊、运河清淤,陂塘、水渠修护,草原筑城,接下来几年朝廷的花费大头,必然是工部无疑。</p>

    保守估计,一年千万块不止。</p>

    从万历年间开始糜烂的社会维护,朝廷开始得补回来了。</p>

    “哥,这是哪家的勋贵?这车可真漂亮。”</p>

    路边的车队,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偷望着队伍离去,不由得羡慕道。</p>

    “绝对是国公。”宋良轻声道:“上千号人,也只有国公有这排场了。”</p>

    “好了,别看了,继续走。”宋良招呼着队伍,三十来人,十辆马车组成的队伍再次出发。</p>

    “这么好的路,几天功夫就能到密云了。”</p>

    他们这些人,是准备去往草原收购牛羊,以及羊毛等草原特产。</p>

    由于将要过冬了,草原牧民们必须要储存足以过冬的草料,所以自然就宰杀那些老弱牛羊,避免损耗。</p>

    更关键的是,听说朝廷在哈喇河套附近,要修建一座新城,就在密云后卫古北口以东不到百里,距离京城不到五百里。</p>

    这是那些中小商人的机会,一座新城的出现,将会创造不少的商机。</p>

    由于没有携带火器等违禁物,所以只是交了关卡费,一行人出了古北口,眼前就是草原。</p>

    “大哥,这新城叫什么名字?”</p>

    “听说叫承德,承皇帝恩德。”宋良捻着胡子,笑道:“昔日的赤峰,那是察哈尔部的故地,距离朝廷太远,所以就再建一座承德。”</p>

    等他们抵达承德时,这里热火朝天,城墙已经修好,正在挖掘护城河,大量的沟渠也在修建,显然是想将这里变成粮仓。</p>

    而最醒目的,这是一座巨大的寺庙,金光闪闪的佛像高达两丈,让人望而生畏。</p>

    喇嘛们身着僧袍,虔诚的佛音绕耳,让人不自觉地就平静许多。</p>

    大量的牧民们踊跃参与下,佛寺总是第一个建成的。</p>

    寺名承德,皇帝御赐,整个城池也因此得名。</p>

    而对于远道而来的商队,所有人持欢迎态度。</p>

    羊毛,羊皮,各色草原特产,应有尽有,铁锅、茶饼、盐巴也尽被兑换出,车队满满当当。</p>

    不过宋良想要的,却是经营商铺。</p>

您正在阅读《大明世祖》的章节:第九十二章承德
手机阅读地址:https://m.qqtxt.cc/html/65173/21392339.html

【高速文字首发 www.qqtxt.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.qqtxt.cc】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