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 > 言情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63章 .防范
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:
确定

第63章 .防范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放暑假之前,学校会落实下学年的教学计划。

    蒋如云想在家附近找一份教员工作。

    这对蒋家来说,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蒋教授和蒋师母的学生很多,可谓桃李满天下,有在政府工作的,也有在中学当校长的。

    蒋如云是个才女,做教员不过是小菜一碟,很快就拿到了聘书。不过,她改了名字,不叫蒋如云了,改成了蒋爱华,既跟过去做个切割,又表明了爱国热情。

    她跟家人说:“以后叫我爱华,如云早就没了……”

    蒋教授和蒋师母都很赞同。还专门去了户籍署,给蒋爱华报了户口。解放前后,失踪离散人口很多,重新登记很正常。

    回到家,蒋师母说:“爱华,你和国江都改了名字,就重新开始!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蒋爱华点点头,满怀希望。

    赵国江写信给她,表达了这个意思。这也是她鼓起勇气,重新开始的动力。

    可对赵国江来说,却有不小压力。

    由于工作的特殊性,对爱人的政治面貌是有要求的。他跟蒋爱华表白后,就向组织上做了汇报。

    余政委找他谈话,说:“国江同志,你要考虑清楚了,虽然蒋女士在争取进步,对过去的事情也既往不咎,可你是做保卫工作的,跟普通干部不一样,不管是你本人还是你爱人,政治上要清白,不能有任何疑点,否则,会影响到前途的……”

    赵国江明白,余政委是出于好意。

    可他考虑过了,不想再犹豫。如果组织上需要,就把他调离原来的岗位好了。

    赵国江态度坚决,余政委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赵国江是他看着成长起来的。当年,那批青年学生跑到延安就是他接收的。他不想看到赵国江走弯路,可赵国江的性格他了解,很正直,也有点书生意气。

    想着赵国江跟蒋女士的过往,就提了个建议:“国江同志,还有一个办法,就是蒋女士多立功,争取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,我会帮助她的。”

    赵国江也希望蒋爱华加入进来。他征求过徐科长的意见,徐科长说:“信任是相互的,要一步一步来。”

    这件事,赵国江没跟蒋爱华说,怕她有压力。

    可蒋爱华是做情报出身的,哪能意识不到?

    也正因为如此,才更加珍惜她和国江的感情。一切重新开始,她要把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家。

    离开学还有一个多月。

    蒋爱华把主要精力搁在了电码侦听和破译上。朝鲜战争爆发后,沪上的地下电台又活跃起来了,电讯科截获了不少电码,可就是破译不出来。毕竟,电文密码经常更换,在没有密码本的情况下,想破译很难。

    这是一项烧脑子的工作,蒋爱华乐此不彼。

    她跟同志们一起加班,昼夜颠倒,熬出了黑眼圈。

    蒋师母很心疼,劝女儿不要那么拼命。

    可蒋爱华嘴上答应着,干劲儿一点也不减。她心气儿很高,不想成为赵国江的政治包袱,给国江拖后腿。

    赵国江负责治安工作,也忙得很。

    最近一段日子,帮派分子很活跃,打架斗殴,时不时地弄出点动静。尤其是郊区一带,湖泊遍布,芦苇丛生,成了不法分子的聚集点。

    巡逻大队跟警备部队配合,清扫了几次。

    可这些人很狡猾,听到风声就跑了。等部队一走,又汇集起来。好在各村各镇都动员起来了,清缴私人武器装备,发现坏人就举报,还有民兵日夜巡逻。

    走群众路线,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
    赵国江换了便服,跟同志们一起深入走访。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,一个老渔民提供了线索,说夜里有船只在芦苇荡出没,一个星期来一两趟,不让人靠近,不晓得在做什么?

    摸清了敌人的活动规律,就在芦苇荡设下了埋伏。

    一连等了两晚上。

    果然有船只划进来,一伙人鬼鬼祟祟地上了岸。

    “不许动,举起手来!”

    一声大喝,战士们和民兵队员冒了出来,拧亮手电筒打了过去。

    那伙人慌里慌张,两手举得高高的。

    经过审讯,这伙人是附近的地痞流氓,来开会领取经费的。领头的打着“救国军”的旗号,叫嚣着第三次世界大战打响了,国军很快就打回来了,金条、美钞大大的。

    经费的来源,那个头目说有人提供,就藏在芦苇荡里。具体是谁,他也不晓得,只知道有人送钱过来,按日子来领取。

    果然,按照头目说的记号找到了一个黑提包。打开来,里面是一个油纸包,包着一沓子港币和美钞。

    这个案子立刻转到了徐科长那里。

    徐科长立马跟“王振发案”联系起来。

    在劳资纠纷一案中冒头的王振发,很有背景。这人三十出头,在洋行做事,薪水不菲,住着花园洋房,雇了佣人,开销很大。除此之外,他的个人账户定期收到海外汇款。细细一查,都是港岛的一家商行汇来的,一个月两笔,数目很固定。可最近几笔,金额大了起来。

    这里面一定有问题。

    保卫人员盯着王振发,发现这个人很活跃,大大小小的商务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。交际面也很广,接触得人很杂。

    趁着夜里,巡逻车开到王振发家附近,果然截获了短波电码。

    王振发家里藏有电台?

    保卫人员立马搜查,可什么都没搜出来。

    王振发穿着睡衣,两手插在兜里,很镇定。还煞有介事地说:“你们无缘无故乱搜查,我要去市里投诉!”

    倒是王太太神色紧张,时不时地瞄一眼厨房。

    徐科长注意到了,就指着厨房说:“这里面,再仔细搜搜!”

    保卫人员进了厨房,还是一无所获。

    徐科长跟进来,细细查看。

    锅灶、橱柜、案板整整齐齐,像是很少做饭。

    “王太太,你家佣人呢?”

    “我家佣人回乡下去了。”

    徐科长打量着锅灶,示意保卫人员把锅端起来。

    这一下,王振发紧张起来。

    他刚要有所动作,就被保卫人员扭住了。

    腰里别着武器,这一下露了马脚。

    锅灶下面也发现了一只铁盒子。

    打开来,是一部微型发报机。

    王振发面如死灰,王太太更是瘫在了地上。

    紧接着,又从床板下面搜出了一个密码本。

    证据确凿,无从抵赖。

    可审讯时,王振发一言不发。

    王太太什么都不晓得,说跟王振发结婚没多久,发现王振发半夜起床,就追问,王振发说跟海外谈生意,时差颠倒,就晚上加班。

    从调查结果看,王太太像是用来打掩护的,解放后才跟王振发成了亲。家人都在沪上,小有资产。

    王振发是个死硬分子,拒不交代。

    倒是王太太回忆起来,曾经送过一只黑提包,搁在公园的椅子下面,那椅子背上有人用粉笔画了一个三角符号。王家的佣人也说,经常有电话响,可接起来就挂断了,还以为线路坏了。

    王振发身上的疑团很多。

    他的联络人是谁?活动经费去了哪里?又是受谁领导的?

    可王振发接触得人太多,查找起来很困难。徐科长把密码本交给电讯科,继续跟海外联络,好迷惑敌人。

    蒋如云拿到密码本如获至宝,一下破译出了好几条电文。还说:“这是情报局的密码本,从编码手法上能看出来。”

    也就是说,王振发跟老K是一条线上的?即便不是同一个人指挥,也有某种关联。

    现在芦苇荡一案出现了黑色手提包。

    徐科长让王太太辨认,王太太点点头。

    “就是这只,佣人去小店里买的。”

    徐科长将计就计,想把联络点利用起来。

    他初步判断,王振发按照指令发放活动经费,接头人去指定地点把经费领走,并未跟王振发碰面。而这个接头人十有八.九跟老K有联系,或者就是老K本人?

    芦苇荡一案,也跟老K有关。

    这个家伙蛰伏了一阵子,又冒出来了。

    和平的背后,是有人在坚守。

    工商处这边的采购,紧锣密鼓。

    赵科长拿出了做地下工作的劲头,一点风声都没往外透露。几家国营公司的仓库里,堆满了医药用品。

    眼看着库存满了,就跟赵科长请示:“要不要继续追加?”

    赵科长心里没底,就找何处长碰头。

    何处长也拿不准,问田大旺。

    田大旺说:“买,现在价格还没涨起来,要尽可能地多买。”

    这话是小苗说的:“仗打起来了,药品会涨价的,弄不好还会封锁禁运……”

    说到封锁禁运,田大旺深有体会。

    沪上刚解放那会儿,外国军舰大炮对着吴淞口,啥都运不进来,说要把沪上变成一座孤岛,让五百万市民喝西北风。那时,市面上粮食和药品紧缺,一支盘尼西林(青霉素)能炒到天价,堪比黄金。

    何处长也经历过那段日子,就大手一挥。

    “景坤,再找几个仓库,地势要高一点,防止受潮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医药采购需要资金,赵科长跑了几趟银行,帮忙联络。

    这件事,何处长跟市里汇报过。

    市里的领导都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,嗅觉很敏锐。目前,朝鲜.军队急于冒进,看似节节胜利,可战争已经扩大化了,不可能轻易停火。而米帝国主义还未真正发力,随时都有可能反攻。

    这场战争举世瞩目。

    部队加强了警戒,后勤保障也准备起来。

    这是柳进原提交的报告,重点阐述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据收到的最新消息,我东北边防军已成立,又从中原调集了精锐部队开赴东北,加强防御。(注1)

    战火一旦扩大,随时都有可能烧到东北边境。上面已经看到了这一点,对战争走向很担忧。

    大人们忙正事,田小苗也没闲着。

    她开始看报纸,关心国家大事。

    可托儿所上哪弄报纸?只有所长每天带着报纸过来。田小苗凑过去,装着好奇地样子,喊着:“邱阿姨,念念报纸。”

    邱所长就清清嗓子,念一段。

    田小苗趁机把报纸溜一遍,重点关注国际新闻,尤其是朝鲜战争。

    冬子发现了,也凑过来听听。

    还跟小苗悄悄地说:“小苗,我们家有好多报纸。”

    “嗯,再多也不能往外拿。”

    田小苗怕冬子分不清,不小心把内参拿出来。

    冬子点点头,说:“我爹叮嘱过,连个纸片都不能拿出来,不然,罚站,打屁股,关禁闭。”

    田小苗忍不住笑了。

    柳伯伯的警惕性很高,机密资料不会带回家的。可安全意识从小培养,不敢有任何疏忽。

您正在阅读《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》的章节:第63章 .防范
手机阅读地址:https://m.qqtxt.cc/html/66835/20081066.html

【高速文字首发 www.qqtxt.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.qqtxt.cc】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