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 > 言情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108章 .紧张
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:
确定

第108章 .紧张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在小苗的督促下,孙梅英攒了一大堆东西。

    箩筐里、缸里、坛子里、柜子里都是吃的,光罐头就弄了几箱子,摆在床底下。为了不惹人注意都是分批买的,她没敢去粮店,就骑着自行车跑到别处去,跟蚂蚁搬家似的一点一点往回搬。

    田小苗也没少买东西。

    她揣着钱,把百货商店搜罗了一遍。只要是吃的,甭管贵不贵都买下来。看到有卖巧克力的,就咬咬牙买了两大盒。回到家,就搁在铁罐子里密封着。

    五一和三子不晓得为啥买这么多东西?瞅着那些铁罐子,开心得不得了。

    “姐姐,我要吃饼干!”

    “姐姐,我要吃罐头,还有巧克力!”

    五一和三子嗷嗷着,吓得小苗赶紧捂住嘴。

    “五一,三子,出去了可不能说哦,不然,就没得吃了……”

    田小苗唬着脸,五一再三保证不乱说。三子也小鸡啄米似的,连连点头。

    “姐姐,我们在家里吃,出去了不说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,那就奖励一下。”

    田小苗给五一和三子发了一块巧克力。

    “喏,先吃一点,尝尝味道……”

    五一和三子咬着巧克力,舍不得下咽。

    三子瞅瞅床底下,仰着小脸问:“姐姐,这能吃到明年吗?”

    “能。”

    田小苗心说,不光要吃到明年,最好能吃到后年。

    家里摆满了瓶瓶罐罐,用床单子蒙着,怕人家瞧见了。

    田大旺是干部,不好掺和这事儿。

    可他提了一个建议,让后勤科去崇明农场采购一些副食品。那边物产丰富,稻米、菜籽油、鸡鸭鱼肉都有。后勤科派了两辆卡车过去,拉回来满满两大卡车,给干部职工们分了分,就当是福利了。

    这么一来,家里又多了一些咸肉、腊鸡、腊鸭、腊鱼。

    这是孙梅英腌制的,能存放很长时间。

    她还专门备了一个坛子,把咸肉封进去。又跟大旺一起在北屋隔间棚上木板,把杂物挪到上面,腊鸡、腊鸭、腊鱼一串一串挂起来,定期检查一下,防止返潮。

    五一和三子睡在隔间里,闻着各种香味儿,甜甜入睡,梦里都在流哈喇子。孙梅英和田大旺躺在床上,就像睡在食品堆上,格外踏实。

    田小苗的屋里也摆满了坛子、罐子。

    她时不时地巡视一下。这些都做了登记,按照生产日期一点点消耗。只有细水长流,才能多吃一段时间。为了防老鼠,能密封的都密封着。

    孙玉华也采购了一些。

    这是孙梅英叮嘱的,说在粮店工作,感觉东西越来越紧缺。想着两个娃娃在长身体,就买了几罐奶粉,还有别的顶放的,一并存起来。

    到了六月,夏收结束了。

    由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,夏粮收成锐减。而沿海地区台风不断,形成洪涝灾害,损失惨重。

    田小苗听着广播,很着急。

    可着急也没办法啊。

    这是大面积灾害,全国将近一半耕地受到影响。虽然未做详细报导,可田小苗记得那组数据,有些地方情况很严重,甚至出现了绝收的情况。面对灾害天气,甭说现在生产力低下,就是到了后世生产力发达了,也无能为力。

    这时候,粮油副食品供应紧张,货架基本上空了。

    只要是吃的,都要拿副食品券才能购买。市民们竖起了耳朵,听到上货了就跑去排队。可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,啥时候到货,谁也不晓得。

    看到这种状况,田大旺皱起了眉头。

    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。

    他找到赵景坤,赵景坤说正在加大采购力度,第一批货物就要到港了。可相比起缺口,恐怕是杯水车薪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

    上面也注意到了,很快下发了通知。

    组织城市副食品供应,鼓励社员养猪养鸡,采取国营、集体、个人三种形式搞养殖。

    对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也予以纠正。

    有些地方强调公有化,啥都是集体的,不允许社员私自喂养家禽、家畜,还把社员们的自留地收回去了,啥副业都干不了。指示传达下去,要把社员们的自留地还回去,要充分利用零星闲散土地,让社员们养猪养鸡,提高生产。

    上面有政策,可到了下面就不好好执行。

    靠山村地处山区,也遭受了旱灾。

    一连几个月不下雨,庄稼苗苗旱死了一大半,收成自然不好。赶上补种高粱,社员们肩挑手提,一个窝窝、一个窝窝地浇水,累得腰都抬不起来。

    可镇子上修公路、修水闸,各个大队都要出工出粮,摊派很严重。

    田秋山是农户出身,晓得种庄稼不容易。

    公社摊派活儿,就一个劲儿叫苦,从来不积极。公社书记不止一次批评他,还拍着桌子喝问:“秋山同志,你的思想觉悟呢?”

    思想觉悟?田秋山不看重。

    他考虑的是社员们的口粮问题。青壮劳力都弄走了,谁来种庄稼?靠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吗?山地本来就不好耕种,出产也少,再不好好伺弄,上哪儿长庄稼去?

    好在靠山村偏僻,公社想管也管不了。派了蹲点干部过去,社员们不买账,工作不好开展,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    可祸不单行,秋庄稼种上了,又遇到了虫灾。

    黑压压的蝗虫,席卷而来。

    往下一落,漫山遍野,绿油油的一片。

    庄稼、树叶、青草,啥都吃,刷刷刷,如风卷残云一般,连光杆子都不剩下。

    社员们不分男女老少齐上阵,烟熏,火烧,用扫帚扑打。

    从早忙到晚,连觉都顾不上睡。

    可即便是这样,庄稼还是损失了一大片。社员们赶紧补种红薯、南瓜、豆子,只要是能吃的,能挽回多少是多少。

    田老汉看着,暗暗心惊。

    亏得大旺提醒。不然,不晓得该咋办?

    村办食堂是不敢去了。

    田老汉第一个打申请,要领了粮食回家吃。田秋山不同意,说:“二叔,都领回家吃,那咱这食堂还办不办了?”

    “秋山,俺跟你二婶子一把年纪了,牙口不好,啥都嚼不动,就照顾一下呗……”

    田老汉死缠硬磨,田秋山不敢松口,怕社员们有样学样。

    袁氏一看,就拿出了看家本领。

    她找到田秋山说理。还没说几句,就捂着胸口,眉头一皱。

    “哎呦,俺心口疼……”

    说着,两眼一翻,往地上一躺,没气了。

    田秋山唬了一跳,赶紧喊赤脚医生。

    赤脚医生挎着医药箱赶来,又是拍冷水,又是掐人中,又是抹清凉油。

    袁氏一动不动,跟死了一样。

    田秋山只好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“二婶子,您行行好,俺答应你了还不成?”

    袁氏一听,悠悠地吐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这么一闹腾,田秋山顺势吐了口。他把文书和仓库保管员喊来,批了条子,让田老汉盖上手印,把这一季粮食领回去。

    田老汉和袁氏背着粮食口袋回家,赶紧关上院门。

    他们住在大旺家,地窖里存了不少山货、干菜,还有杂粮。

    这是去年攒下来的,入社时没交公。

    有社员举报,田老汉抵死不肯承认。队里要来检查,田老汉端着粪叉挡着院门,说:“要粮食没有,要命有一条!”

    袁氏也跳着脚骂道:“哪个不得好死的,瞎胡乱说?俺家要是翻出一粒粮食,俺就跟你姓!”

    当着众人的面,田秋山不好徇私。

    就放缓了语气说:“二叔,您说没有,那就让俺们进去瞅瞅……”

    田老汉瞪着眼睛说:“咱话说在前面,看看可以,不许乱翻腾,俺家若是丢了东西,你们得照价赔偿!”

    田秋山带着村干部进屋瞅了瞅,空荡荡的,啥都没有。

    几个社员挤在院门口,被袁氏拦着,不许踏入半步。

    村干部检查过了,这件事算是揭过去了。

    有了粮食,心里就踏实。

    田老汉和袁氏躲在屋里,梢上门。把粮食口袋挂在横梁上,提搂着。

    这样防鼠防潮,保存的时间长一点。

    袁氏又从罐子掏出一只木匣子,打开来,摸出几张全国粮票,数了数。这是大旺寄来的,说买几斤细粮吃。可她跟田老汉哪里舍得?就这么攒着,反正不会过期。

    这事儿不敢跟任何人说,就连大顺和大壮都瞒着。

    怕分不均匀,更怕人家眼红。

    自打大旺出息了,就被村民们盯着。有点啥动静,就传播开了。

    还有跑到门上借钱的。

    借,舍不得。不借,净得罪人。

    转眼进入了七月。

    期末考试临近,田小苗抓紧时间复习。

    这一回,她拿了文科第一名。

    心说,自个儿喜欢才能发挥好,学文科也一样建设国家。

    这个小插曲,田小苗没跟冬子和梅子说。

    现在还太早,等念了高中。

    领了通知书,就放暑假了。

    上面发了通知,提出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,让大、中学生下到工厂、农村参加劳动。学校也组织了高中学生,由老师带队,扛着红旗下了厂区。

    田小苗第一次进工厂,看什么都觉得稀罕。

    车间主任安排了一位老工人,给同学们讲解机器零件打磨流程,并做了演示。同学们坐在工位上,戴着袖套,拿着砂布打磨零件。

    一开始热情很高,可干着干着就觉得枯燥乏味。

    盛爱龄跟田小苗挨着,一边打磨,一边看时间。

    休息时,她跟小苗悄悄地说:“这家工厂是我爷爷开办的,我爸爸第一个参加公私合营,还上了报纸呢……”

    “爱龄,跟人家可不要说这些……”

    “嗯,我知道……”

    盛爱龄捂着嘴,得意地笑了笑。

    她父亲是政协委员,在市里挂上号的。

    田小苗心说,资本家也分类型,盛伯伯还是蛮进步的。听说,早年下车间跟工人们一起劳动,可积极了。解放后,去京城开会,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过,还合影留念呢。

    不过,时代变了,资本家都已成为过去。

    现在最吃香的是工人,工资高、福利待遇好。像八级钳工,一个月拿一百多块,比厂长的工资都高。在厂里做工,有食堂、有宿舍,一年四季发工作服,都是帆布做的,特别结实。走在大街上,看到穿工作服的,特别羡慕。

    与之相对应的,是技术和质量。

    国营工厂对质量要求很高,生产的东西特别耐用。直到后世,一些家庭还保存着六七十年代的老古董,像搪瓷缸子、洗脸盆、军用水壶、床单子等等。就像一段记忆,描绘着那个时代的灿烂和辉煌。

    这个暑假,冬子和梅子没有回来。

    那边也在搞实践活动,参观、学习忙了一个月。

    秋季开学时,田小苗升到了高三。

    冬子上了高一,梅子上初三。

    这时候,秋收开始了。

    靠山村收了高粱,红艳艳的一片。红薯、南瓜、豆子也晒了一大堆。

    除了集体的,自留地里也有收成。虽然比不上往年,可好歹是粮食啊。再加上拾秋,家家户户都弄了几麻袋山货,上缴一部分,剩下的都是自个儿的。山里就这一点好,只要勤快一点,填饱肚子是没问题的,就是粗渣渣的,不咋好吃。

    按说,遭受灾害,粮食大面积减产,应该救济才是。可县里下了指标,调拨粮按照去年的标准。

    这么一来,公社犯了愁,上哪里弄这么多粮食?

    赶上开会,让各生产队报收成。

    田秋山苦蹙着脸,把产量往低里说,听得社长直摇头。

    “秋山同志,靠山村大队有这么困难?”

    “社长同志啊,俺们村赶上虫灾,把庄稼都吃光了,啥都没剩下……”

    田秋山唉声叹气,就差哭鼻子了。

    公社也没辙,粮食不够吃,总不能凭空变出来?

    讨论来讨论去,只能向县里申请,能不能减免一些。实在不行,就用山货代替,反正都是吃的。可县里不同意,说上面下达的指标完不成,拿啥支援工业建设?

    公社只好咬咬牙,往各生产队摊派。

    田秋山扛不过去,只好挤出来一点粮食。

    这么一来,缺粮就更严重了。

    村办食堂的伙食越来越差。

    高粱面饼子一小疙瘩,玉米粥稀溜溜的,都能照出人影来了。这时候,有社员提出领口粮回家做吃饭。村里哪敢同意啊?甭说领口粮,就是一粒高粱米都不能领。

    有社员咬住了田老汉。

    “田支书,那田大伯一家咋领回去了?”

    “呃,人家家里有病号,年纪也大了,属于特殊情况……”

    像田老汉这样领了口粮回家的,有好几户。

    可那是收秋前,现在说什么都晚了。

    食堂里吃不饱,就自个儿想办法。

    社员们在自留地里种点青菜、萝卜,去林子里转悠着打点野味、捡点柴禾。铁锅都当废铁捐了,就用瓦罐代替。

    社员们捣鼓吃的,田秋山装着看不见。

    反正山高皇帝远,公社里管不着。

    吕秀蓉晒了不少干菜,派上了用场。

    许凤莲家娃娃多,一个一个都长大了。老大和老二都娶了媳妇,生了娃娃,消耗很大,她就把目光瞄向了公爹和婆婆。一到饭点儿,就轰着娃娃们去东院。袁氏一开始给娃娃们盛上半碗,可看到娃娃们都摸来了,越聚越多,就把做饭时间错开了。

    田大顺和田大壮在镇子上挣着工资。

    本想着努努力弄个粮本,这一下也没希望了。

您正在阅读《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》的章节:第108章 .紧张
手机阅读地址:https://m.qqtxt.cc/html/66835/20081111.html

【高速文字首发 www.qqtxt.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.qqtxt.cc】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