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 > 恐怖 > 大明世祖 > 正文 第三十八章粮食负担
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:
确定

第三十八章粮食负担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一阵砍价还价,六部最后一合计,总耗一千四百万块银圆。</p>

    最后盈余就剩下两百万块。</p>

    至于粮食倒是剩下很多,六部中只有兵部喜欢,军队的消耗太大,如果朝廷不供应的话,支出增加一倍。</p>

    即使去除军队的消耗,还有近一千四百万石。</p>

    两百万银圆确实少了点,一旦遇到紧急事情,怕是支应不过来。</p>

    “陛下,如今北京粮价一石约莫一块银圆,将去年的存粮慢慢发卖,可收归三四百万块银圆。”</p>

    对于皇帝的忧虑,赵舒心领神会,立马说出了解决办法。</p>

    由于为了迁都,南京绍武二年的存粮几乎全部运至北京,足够全城百姓食用一年的。</p>

    如今秋粮送来了,去年和夏粮自然就不被待见,发卖也是应该的。</p>

    海运最大的好处,就是让北京吃到了新粮。</p>

    如果是之前漕运,地方必须在十月底收上所有的赋税,然后按照距离,最迟一年,最短三五个月,必须将赋税输送到北京。</p>

    所以除了一些达官贵人和皇帝,满北京城基本吃不到新米。</p>

    “商税的潜力还很大,户部还须努力啊!”</p>

    朱谊汐点点头,看着朱谋,感叹道。</p>

    之所以不说海关和钞关,钞关还在内廷手里,属于过渡期,而海关则是将来的皇帝内帑所在,户部是一根毛也捞不到。</p>

    “陛下放心,票盐法明年彻底铺开,长芦盐场,闽盐,解盐、两浙盐等起码能增倍。”</p>

    皇帝的眼神中充满着遗憾,朱谋深受刺激,立马保证道:“微臣只是以少的算,至少能得八百万块。”</p>

    “好!”皇帝赞叹道:“盐业乃朝廷命脉,可得好好经营才是,尽力而为即可,莫要强求。”</p>

    对于盐税,朱谊汐期望很高,这绝对是现金奶牛。</p>

    清朝的盐税在票盐法后,直接突破千万两,到了光绪年间就超过了三千万两,宣统更是达到五千万两。</p>

    不要要求那么高,千万块总是要有的吧!</p>

    不过朝廷如此拮据,还是北方太过于残破,无法供给朝廷,待休养生息两三年后,局势必然改观。</p>

    赵舒甚至乐观的估计,满清覆灭后,北方太平人口滋生,赋税大增,户部每年的盈余能超过五百万块。</p>

    而粮食更是会堆积如山。</p>

    一场预算会议,倒是完美的结束了。</p>

    最后,朱谋亲自求见皇帝,说出了心声:</p>

    “如今粮价虽然依旧高昂,但想来是下跌的,所以户部上下尤爱银圆,而鄙夷粮食。”</p>

    “粮食需要人看管,修粮仓,不时的还要晒一晒,而银圆直接装箱子送来,数一数,或者称重一下,省时省力。”</p>

    “你的意思?”</p>

    朱谊汐蹙眉。</p>

    “户部上下的意思是,山东、陕西、甘肃、山西、河南、北直隶各省,水力不行,交通不便,运送粮车的损耗太大。”</p>

    “与其这般,不如直接征收白银来的痛快。”</p>

    朱谋小心翼翼地看着皇帝,试探性地问道。</p>

    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当年初入南京时,将天下划分的银、粮分税区,即分税法。</p>

    就是借鉴于一条鞭法的弊端改良而来,因为有的地方铜贵银贱,如江南,有的是银贵铜贱,如江西。</p>

    所以,例如像江苏,浙江,应天府等经济发达的地区,主要征收白银,因为他们产粮不足,白银倒是不少。</p>

    而对于湖广、江西等产粮大省,水利发达,有足够的运力输送粮食,所以依旧收粮食。</p>

    因地制宜,不外如是。</p>

    如果依旧这样,山东、河南都是产粮大省,而且有运河、黄河,应该是收粮食。</p>

    北直隶不必提,眼皮子底下,必然是粮食。</p>

    只有甘肃、山西、陕西三省,道路难走,银钱才划算。</p>

    但是户部却不愿意了。</p>

    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经济活跃,白银的用处越来越大,粮食就越来越不受待见。</p>

    就像朱谋说的,粮食占地方不说,还得派个人给它守着伺候,成本太高了。</p>

    随着朝廷用白银来给官吏发俸禄,粮食的重要性再次降低,最大的作用就是给北京城作供应了。</p>

    而这个作用,民间的粮商就能搞定,尤其是有活跃的海运,粮食危机越走越远。</p>

    朱谋郑重其事道:“粮食再多只能是负担,如果北直隶恢复如初,甚至南方都不用收粮了。”</p>

    这话虽然有些果断,但确实是真的。</p>

    所以,几千年来的粮食困局,此时就成了粮食负担。</p>

    户部如今最大的支出,就是修粮仓。</p>

    “不行——”</p>

    皇帝想了想,直接否决这个提议。</p>

    “不要眼皮浅,要想着将来。”</p>

    说到这,皇帝沉声道:“海运是便捷,但若是海上被封锁了,岂不是任人宰割?”</p>

    “陛下,天下岂有这般人?”朱谋脱口而出,不可置信。</p>

    如果坐视不管,西方列国就是。</p>

    心里滴咕着,皇帝直接道:“两条腿走路,海运漕运并行,这是国策,绝不能更改。”</p>

    【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,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,这里下载 huan玉anapp.c 换源app,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。】</p>

    “对了,开封决堤许多年了,治理黄河刻不容缓。”</p>

    言罢,皇帝直接要求户部,设立一个治黄专项金,每年至少投入五十万块治理黄河。</p>

    这般,朱谋无奈,只能离去。</p>

    回到户部后,几位侍郎围了上来,满脸期盼。</p>

    摇了摇头,朱尚书无奈坐下。</p>

    左右侍郎叹了口气。</p>

    “十三个清吏司,分管各省,都有仓部,而仓部耗费极大,其他几部就风言风语,你们户部管着钱粮,可不得大笔用着。”</p>

    左侍郎滴咕道:“谁能想到咱们的苦?”</p>

    “罢了。”</p>

    朱谋饮了口茶,说起了黄河治理之事,得知每年又要多出五十万块,两个侍郎面色极其难看。</p>

    “这宽裕的日子没几天,又得勒紧裤腰带了。”</p>

    “别抱怨了。”</p>

    朱尚书没好气道:“要不我再去说道说道?”</p>

    “别,您老辛苦了,再去一次,咱们库里就真的没了。”</p>

    “哼!”朱谋摆了摆手,道:“与其在这里唉声叹气,还不如直接去黄河边多设几个仓储来的实在,免得来年忙得头昏眼花。”</p>

    开源节流,到底还是得铸钱来的块阿!</p>

您正在阅读《大明世祖》的章节:第三十八章粮食负担
手机阅读地址:https://m.qqtxt.cc/html/65173/21392074.html

【高速文字首发 www.qqtxt.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.qqtxt.cc】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