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 > 言情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105章 .成绩
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:
确定

第105章 .成绩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这一阵子,田小苗忙着学习。

    课余时间,她看报纸、听广播,对国家大事多有了解。

    大部分都很振奋人心。

    武汉钢铁厂动工,全国优秀影片评选,新安江水电站开始兴建,还有中科院颁发科技奖。这个奖可了不得,一等奖1万元,二等奖5000元,三等奖2000元,还有金质奖章、银质奖章。(注1)

    田小苗飞快地折算了一下,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,这可是一笔巨款啊,既光荣又实惠。

    看来,学理工科就是有出息,不管到了啥时候,科学都受重视。相比起来,文科不怎么有前途,还担着风险。可数理化哪是那么好学的?她这个文科脑子能学到啥程度,心里没底儿。

    日子紧张而又忙碌。

    进入六月之后,机关整顿告一段落。

    每一位同志都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,纠正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。

    田大旺也顺利地过了关。

    虽然有提意见的,说他板着脸,工作态度强硬。可除了这个,别的也挑不出啥毛病来。况且,他出身贫农,参加革命早,思想水平在那里摆着,跟资产阶级沾不上一点边儿。

    孙梅英是个普通职工,不冒头没人会注意。

    可工作组要找大家一对一谈话,说是交交心,把小苗紧张得不行。梅英同志爱说话,怕她把不住劲儿说漏了嘴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,指不定人家咋理解呢?若是掐头去尾,记在小本本上可了不得。

    这天,孙梅英下班回来,兴冲冲的。

    “小苗,组织上跟我谈心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娘,您都说啥了?”田小苗赶紧追问。

    “小苗,娘没说啥……”

    田小苗逐条逐句核对了一遍,才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孙梅英瞅瞅小苗,笑道:“小苗,娘又不是个棒槌,啥话该说,啥话不该说,娘心里有数……”

    “娘……”田小苗不好意思地笑了笑。

    情况特殊,不能不小心。

    这不仅仅是整顿工作,更是思想层面的。不小心说错话,会被误伤的。

    到了六月末,田小苗参加了初中毕业考试。

    班里的同学有报考中专的,也有报考高中的。田小苗和盛爱龄报了高中,立志考大学。

    成绩下来时,已是七月初。

    田小苗考得很好,拿了年级第二名。盛爱龄的成绩中等偏上,见小苗考得这么好,好奇得不得了。

    “小苗,你咋复习的?”

    “呃,我就是看书,多写多练……”

    “小苗,你可真用功……”

    盛爱龄的好胜心被激发出来了。回到家,就让家里请家教,要暑期补课,海边度假避暑也不去了。

    这天,毕业班拍了合影,领了毕业证书。

    十三岁的田小苗中学毕业了。

    她给冬子、梅子写信,邀请他们暑假来玩。

    这对冬子、梅子刺激很大。尤其是冬子,他比小苗大半岁,跟小苗一起上学,人家都毕业了,他才升初中二年级。

    冬子想不通,就问:“爹,小苗咋这么厉害啊?”

    “冬子,那你也发奋啊!”

    柳进原早就察觉到小苗非同一般。可看到冬子这么沮丧,不由得笑了。

    娃娃们都爱较劲儿,这样才能进步啊。

    转眼放了暑假。

    冬子和梅子本想回沪上,可苏红霞怀孕了,柳进原要去学院讲课,实在是脱不开身。再加上孙玉华刚生了女儿,柳进军忙得焦头烂额,根本顾不过来。柳进原不放心冬子和梅子独自出门,去那边又给进军添乱,就劝娃娃们留在家里。

    冬子要发奋,二话不说点了头。

    可梅子噘着嘴,不大高兴,就给孙姑姑写信。

    孙梅英听到苏红霞怀孕了,又惊又喜。

    “欧呦,柳大哥要应爹了!”

    田小苗有些担心,怕冬子和梅子不自在。可又一想,冬子和梅子喜欢小娃娃,并且过了争宠的年龄。

    可冬子、梅子来不了,田小苗有点遗憾。

    等念了高中,就没那么多空闲了。金陵城看着不远,却隔着一段距离。

    一晃进入了八月。

    田大旺去金陵城出差,顺道去探望柳进原。

    回来时接了冬子和梅子。

    田小苗事先没得到消息,看到冬子和梅子进门儿,高兴坏了。

    “冬子,梅子……”

    田小苗冲上去,拉着梅子的手。

    “小苗……”梅子很开心,又蹦又跳。

    冬子在一旁腼腆地笑着,穿着白短袖衬衣,胳膊和脸都晒得黑黑的。

    “冬子,你咋晒得这么黑啊?”

    “呃,我锻炼来着,打篮球,跑步……”

    小苗瞅瞅冬子又长高了,看着瘦了不少。

    梅子也注意到了,就拉着小苗比个子。

    “小苗,来比一比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小苗和梅子背靠着背,冬子用手比了一下,说:“梅子矮了两公分……”

    梅子踮着脚尖,说:“哪里矮了?刚刚好……”

    三个娃娃聚在一起,有说有笑,毫无陌生之感。

    五一从托儿所回来,就跟冬子比划拳头。

    这是大旺教的拳法,五一打得有模有样。冬子是练家子,陪着小五一晃来晃去。三子也跟着凑热闹,屋里乱成一团。

    田大旺去市场上采购,买了两条活鱼和一块鲜猪肉。

    孙梅英做了几个菜,好好款待一下。

    冬子和梅子大口大口地吃着,就像回到了小时候。

    晚上睡觉,小苗和梅子住一块儿。

    冬子跟五一睡高低铺,三子睡沙发,刚刚好。

    第二天,小苗跟冬子、梅子去部队大院逛了逛。

    还专门跑到家属区,在楼栋底下站着,朝上望了望。

    那套房子搬进了新住户,阳台上晒着衣裳,有大人的,也有娃娃的。

    冬子和梅子看着,就像了却了一桩心愿。

    到了柳进军家,看到床上躺着的小娃娃,就挨个抱了抱,把孙玉华紧张得不行。

    “梅子,轻点,可不能把妹妹弄醒了……”

    这是柳凯跃,小名跃跃,才三个月大,嗷嗷起来嗓子可嘹亮了,整个楼洞都能听见。

    冬子和梅子住了一个星期,就要回去了。

    快开学了,要准备一下。

    柳进军有一个上学机会,心里很犹豫。大哥打电话给他,说机会难得,千万不要错过了。可家里有一摊子事儿,哪里走得开?

    孙玉华瞅瞅女儿,咬了咬牙。

    “进军,你就去!”

    “玉华,凯凯三岁正顽皮,跃跃在吃奶,你自己哪行啊?”

    “进军,有托儿所呢,冬子和梅子都住过托儿所,五一也住过,就把凯凯搁在托儿所好了……”

    孙玉华故作坚强,柳进军还是不放心。

    孙梅英听说后,就赶过来。

    “进军,有大姐呢,玉华这边有啥事,我招呼着。星期天接凯凯过去,跟三子做个伴儿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,那大姐费心了……”

    家里安排好了,柳进军决定去军校学习。

    他今年三十一岁,原地踏步的话,就面临着转业。他希望留在部队上,这些年下来,早把部队当成了家。

    赶在开学前,柳进军带着冬子和梅子去了金陵城。

    田大旺一家又恢复了平静。

    秋季开学后,田小苗在本校读高一。

    五一上了小学一年级,大名叫田朝阳。从学校报到回来,就仰着脖子大声宣布:“爸爸,妈妈都听好了,我叫田朝阳,不能再喊我五一了!”

    “好,田朝阳同学!”

    田小苗憋着笑,五一就像个小大人。

    高中开了不少课程,田小苗下了力气想学好数理化。她跟盛爱龄一个班,还是同桌。这是盛爱龄要求的,班主任点了头,让她俩坐在了一起。

    这时候,持续了几个月的辩论有了结果。

    以往,握笔杆子的都是知识分子,工人群众是没有发言权的。这一回展开了话语权的争夺,其他单位还好,文化界是重灾区,暴露出了一些问题,尤其是思想方面的。

    田小苗看着报纸,想起了后世的公知。

    编个故事,阴阳怪气的,影.射一下。殊不知,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哪会看不出来?或者是无病哼哼,风花雪月的,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,与社会脱节。

    结果是显而易见的,世界观要改造。文艺创作要从实际出发,要从人民的角度看问题,而不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那一套。

    舆论是武器,你丢了,别人就会占领。

    上面早就意识到了,大鸣.大放就是想把问题暴露出来。不然,怎么改造?

    机关的整顿力度也很大,下放干部达八十多万人。

    有的去厂矿企业,有的去街道,有的下乡蹲点,工资待遇不变,但工作变了。留在机关的干部也不好当,被群众监督着,兢兢业业,生怕出了问题。

    田大旺听说老何去高校当书记,吃了一惊。

    他打电话过去,何宏民倒是很自在,说:“学校清静,没那么多事儿……”

    曹玉英一开始很生气,老何是十三级干部,说下来就下来了?可听说高校分配房子,面积还很大,又高兴起来。

    孙梅英这才明白,小苗不让她乱说话,就是怕人家揪小辫子。这是思想表现,不积极也就罢了,千万不能拖后腿儿。

    看看老何资格多老,硬是被岳父一家拖累了。

    “增产节约”运动开展以来,成效很显著。

    到了十二月,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,全国上下都很振奋。教育领域也开了新篇章,正式公布了《汉语拼音方案草案》,这对“扫盲”运动和教育普及很有帮助。(注2)

    田小苗怕错过了,打算教大旺和梅英汉语拼音。还准备去新华书店买一本最新版的《新华字典》,让大旺和梅英对照着汉语拼音,学习生字,提高文化。

    这时候,老家那边传来了消息。

    田大顺去了镇子上,进了加工厂。这是县供销社投资兴办的,把山菌、山菇、野果子等加工包装后,销到大城市去,甚至出口换取外汇。

    靠山村分了三个招工指标,给了田大顺一个。

    村里有意见,说凭啥给田大顺?就他那表现谁都比他强。

    可田秋山还是签字同意了。

    这是江队长从县里弄来的指标,特意提到了田大顺,说:“本来,一个村最多两个名额,这是县里照顾,多给了一个……”

    田大顺喜出望外。

    自打大壮兄弟去了镇子上,赶着驴车到处收山货,还按月拿工资,把他眼馋得不行。听说是江队长帮得忙,就跟许凤莲一个劲儿地抱怨着。

    “瞧瞧你,那时候把人家得罪了,什么好处都轮不到……”

    因为这个,田大顺没少跟田老汉诉苦,说要一碗水端平,让大旺也安排一下。田老汉给大旺写信,田大旺晓得家里的情况,大哥一家娃娃多,负担重,可这得瞅机会,不能给江队长添乱。

    一九五七年,县里大干快上,弄了不少项目。

    可城镇人口不能再增加了,就把厂子设在乡镇。招来的职工自带干粮,公家管发工资,福利待遇也有,就是不管口粮。农忙时,回家种地,农闲了集中干活儿。

    这么一来,也符合城镇的情况。

    江文松调到了专区。临走前,给靠山村安排了指标,算是对当年蹲点村落的支持。余晓华也随着调动了,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县城。

    田大顺和田大壮在镇子上,跟柳老汉一家联系上了。

    去年,柳进山开的山货铺子入了合作社,被县供销社并入了土产公司,是最早一批职工。柳老汉也随着入了供销社,看管仓库。后来,柳进军联系了老战友,把二哥柳进山调到了县土产公司,算是走出了山区,也能把一家人带起来。

    随着城市工业化的不断推进,对农村的限制也开始了。

    上面发了通知,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动。也就是说,城乡差距开始拉大,农民想进城变得困难起来。

您正在阅读《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》的章节:第105章 .成绩
手机阅读地址:https://m.qqtxt.cc/html/66835/20081108.html

【高速文字首发 www.qqtxt.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.qqtxt.cc】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