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 > 言情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104章 .提醒
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:
确定

第104章 .提醒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因为是同桌,田小苗跟盛爱龄有了交集。

    她们一起打开水,一起上厕所,放学后一起出校门。因为顺路,沿着街道一直走到十字路口,再一个向南,一个向北,各自回家。

    田小苗注意到,盛爱龄的身后总是跟着一位阿姨,隔着两三米远,看到盛爱龄一个人了,就疾步追上去,还替盛爱龄拿着书包,打着阳伞。

    这天,田小苗忍不住问道:“哎,那是谁呀?”

    “喔,那是我们家阿姨,来接我放学的……”

    盛爱龄有点不好意思。

    原来,盛爱龄刚上中学那会儿,家里安排了小汽车来接送,就那么几步路,实在是不值当的,影响也不好。盛爱龄一再反对,可家里怕路上出事,就改成了阿姨来接。

    “现在治安这么好,怎么会出事呢?”

    盛爱玲咯咯笑着,很单纯的样子。

    说了知心话,二人越发熟悉。

    盛爱玲乐颠颠的,拿了巧克力给小苗吃,说是从海外寄来的。田小苗吃人家的嘴软,也不在意盛爱玲的小姐身份。

    这天,轮到田小苗和盛爱玲值日。

    盛爱龄爱干净,没干过什么活儿。可看到小苗搬板凳、扫地,也捂着鼻子干起来。

    “小苗,这灰多大啊?在我们家都是阿姨干的……”

    盛爱龄小声嘀咕着。

    田小苗瞅瞅盛爱龄,还真是娇生惯养,不合时宜。想着盛爱龄没什么坏心眼儿,对她也很热情,就想引导一下。

    “盛爱龄,你以前咋值日啊?”

    “喔,我都是戴着口罩……”

    盛爱龄没好意思说,一开始是佣人帮着干,被同学批评后,才放下小姐架子。可她不想吃灰,时不时地装病,弄得谁都不愿意跟她同桌,在班里很孤立。她后来意识到了,就想着改正。可坏印象留下了,哪是那么好消除的?

    班里的女生正好是单数,她自己一张桌子,孤零零的,没人说话。田小苗一来,她抑制不住地欢喜,就想着交朋友。

    田小苗觉得盛爱龄本质不错,就是太娇气了。

    “盛爱龄,以后劳动积极一点,怕落灰就戴上袖套……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盛爱龄很开心。

    田小苗说话和气,不像其他女生鼻孔朝天,傲气得不行。

    “小苗,改天我们去看电影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田小苗点点头。

    盛爱龄真心想做朋友,小苗也想帮她。时代变了,提倡的是自力更生,艰苦朴素。像盛爱龄这样的大小姐,不做改变是会碰壁的。

    因为盛爱龄,田小苗也有了变化。

    她自己意识不到,可孙梅英注意到了。

    “小苗,咋这么高兴啊?”

    “喔,今天学校排练话剧,可有意思了……”

    田小苗头一回讲学校的事情,还提了盛爱龄一句。

    小苗交朋友了,孙梅英放了心。

    这一阵子,小苗不爱笑,放学回来就钻到屋里看书。她工作虽然忙,可当娘的哪有不仔细的?自然察觉到小苗情绪低落,不太正常。

    现在好了,终于恢复了。

    “小苗,有时间请同学来家里玩……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田小苗点点头。

    可她不会请盛爱龄来玩的。两家差距太大,不是同一个阶层。尽管她们成了朋友,可还是不一样。

    天气越来越暖和了。

    孙梅英给小苗做了一件白短袖衬衣。本来想选一块花布,可小苗坚持选白色的,说以后五一和三子能捡着穿。

    “这娃娃就是懂事,考虑问题也周到……”

    孙梅英一边夸着,一边忙乎着。

    小苗有的,冬子和梅子自然也有。虽然去了金陵城,可孙梅英一直记挂着。她拿出事先量好的尺寸,给冬子和梅子一人做了一件。

    “小苗,来试一试……”

    田小苗当衣服撑子,给冬子和梅子试衣服。她比冬子矮一点,比梅子高一点,她能穿的,冬子和梅子也能穿。

    孙梅英的手很巧,自打学会蹬缝纫机就停不下来了。

    她和大旺把布票省下来,给公爹、婆婆一人做了一套新衣裳。这是细棉布的,在农村可不多见。她还计划着,把今年的布票省下来,给爹娘也做一身。

    经济宽裕了,出手自然大方。

    她和大旺一个月挣一百六十七块,除了吃喝,缴纳水电费、住房费之外,能存不少钱。现在每个月给老家寄十五块,足够公爹婆婆的生活费了。可公爹和婆婆收到钱,不舍得花,都攒着,说这样心里踏实。

    在农村生活不费什么钱,可腰包鼓了是挺自在的。

    说到老家,江队长又帮了大忙。

    前一阵写信说:“县供销社打算一年四季收购山货、土特产,各个镇子都要设点,就争取了一个名额,先给大壮,估计下个月就去报到……”

    算算日子,大壮应该去镇子上上班了?

    虽然还没收到家书,可江队长办事稳妥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对吕秀蓉和田大壮,孙梅英心存感激。

    跟西院的大哥大嫂不同,这些年看着宅院、种着地,帮了不少忙。虽然,收成都归了三家,她和大旺啥都没要,可还是很感激。

    老家的事儿就这样,看开了,也就不在乎了。

    孙梅英把冬子和梅子的衣服熨烫好了,叠起来,准备送到进军那边。那边有首长去金陵城,正好给柳大哥捎过去。

    再过两个月,孙玉华要生产了。

    孙梅英把三子小时候穿过的小褂子、小鞋子、小棉袄都找出来,清洗干净,搁在阳台暴晒后,收拾了一个包袱,一并送过去。

    自打柳大哥走后,星期天聚会停了。孙玉华怀着身孕,柳进军要值班。再说,住房拥挤,副食品定量供应,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。

    赶着星期天,田小苗在家温习功课。

    孙梅英和田大旺带着五一和三子出了门。

    到部队大院时,凯凯正闹着。

    “爸爸,去姑姑家找弟弟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,等下个星期天,爸爸送你过去……”

    柳进军哄着娃娃,焦头烂额。

    孙玉华挺着肚子,负担很重,一动也不想动。

    接到门卫打来的电话,柳进军忙不迭去接人。

    “大姐,可把你们给盼来了!”

    柳进军看到孙梅英,就像看到了救星。大哥在的时候,一切都顺理成章。可大哥走了,压力倍增。

    孙梅英也很有感触。

    一直以来,柳大哥像兄长一般呵护着。等到他们都成长起来了,才慢慢松手。

    转眼进入了四月。

    各行各业鼓足干劲,朝着社会主义迈进。

    思想水平也要提高。

    上面提倡大鸣.大放,号召广大群众提意见,不管是生产上的,还是管理上的,该批评的批评,该改正的改正。

    机关单位更是如此。

    职工们发动起来了,鸣放专栏里你一言我一语,贴得满满的。有长篇大论的,有短小精干的,有署名的,也有不署名的,反正热闹得很。

    “鸣放”一开始,田小苗就提醒过。

    “爹,人家提意见,就听着,千万不要发火……”

    少说话,多做事,态度要谦虚。

    田大旺口才不好,写作能力也一般,自然不会冒头。

    搬家后,他和孙梅英一起报了夜校,就在小苗所在的学校。白天,同学们上课,晚上学员们来补习,都是附近的机关干部,热情很高。

    爹娘去学校,小苗看着五一和三子。

    孙梅英调动后,时间宽裕了,学习就更积极了。

    可赶上开会,孙梅英的话很少。

    刚换了新单位,对情况不了解。况且,小苗一再叮嘱,甭管人家怎么动员,怎么引导,都不要开口提意见。即便提意见,也只说好的,不要提不好的。

    大鸣.大放,就是暴露思想的。

    气氛不热烈,脑子不发昏,哪里能发现真面目?

    公私合营后,工人阶级当家作主,有了神圣的使命感和事业心。在厂里加班加点搞创新,提高生产效率,对厂子呵护备至,当成了自己的家。还对给生产建设提了不少意见,国营单位如此,合营单位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集体单位也很热闹。

    像曹玉英当了街道办副主任,管着街道加工厂,忙得不行。生产要抓,思想也要抓,特别积极。

    到了五月,鸣放进入了高.潮。

    官僚主义,摆架子都是问题。工作中脱离实际,搞主观主义也是问题。

    真理越辩越明,出发点是好的。

    可有人受不了了。

    老何是工商局副局长,老革命一个,本身没啥问题,可他岳父被揪出来了,说地主老财跑到沪上避风头,还上了城市户口。

    按道理,曹文栋和曹太太是上不了户口的。可曹玉英在街道工厂,表现积极,混了个街道副主任。人口登记时,把爹娘登记上了,普查人口的时候自然而然报了户口,还吃上了粮本。知道这事儿的人不多,可曹文栋爱显摆,喝了二两黄酒就说漏了嘴。

    这件事,被有心人记在了小本本上。

    赶上机关单位整顿,老何受了批评。

    组织上找他谈话,要他注意影响,最好是把岳父岳母送回老家。老何嘴上没说啥,可心里明白,岳父岳母回老家是不可能的。在农村,地主的日子不好过,表现好的还行,像岳父这样的,说啥也过不了关。

    机关人事复杂,红眼病也多。

    何宏民羡慕起了田大旺,去分局就没那么多事了。

    跟老何一样,赵景坤也挨了批评。

    去年机关调整,赵景坤去了外贸局。他跟海外打交道很有经验,对业务也很熟悉。去年十一月,他亲自带队去花城,参加出口商品博览会。今年四月,又带队参加首届出口商品交易会,签了几笔大单,干得是得心应手。

    他挨批评,跟他的嘴巴有关,大毛病没有,小毛病不断。

    他给田大旺打电话,委屈得不行。

    田大旺了解赵景坤,就劝道:“以后少说一点,尤其是公开场合……”

    赵景坤吃了教训,自然会接受。

    徐立方在保卫部门,相对好一些。

    他生性严谨,心思都搁在了情报上,对外界动向不掺和,不评论。想找他麻烦的,先得掂量一下,自个儿能否经得住那双锐眼的审视。

    赵国江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他性格平和,心底宽厚,不爱跟人家起纠纷,人缘很好。即便有人想拿他爱人说事,也被挡了回去。

    “蒋同志是上过朝鲜战场的,还立了功……”

    言外之意,说事的人拿啥跟人家比?

    蒋爱华在部队上,基本上没什么困扰。只是听到柳首长调走的消息,有点难受。临行前,她去探望,柳首长鼓励她:“吃技术饭稳当,好好干。”

    现在,蒋爱华才明白,柳首长的帮助有多大。

    部队就像个避风港,当初国江让她来部队,就考虑到了这一点?

    赵国江也特意找到田大旺,表示感谢。

    “建国,多亏了你提醒……”

    “国江,都是自己人,客气个啥?”

    田大旺咧咧嘴,这都是小苗的功劳,可这话却不敢往外说。

您正在阅读《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》的章节:第104章 .提醒
手机阅读地址:https://m.qqtxt.cc/html/66835/20081107.html

【高速文字首发 www.qqtxt.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.qqtxt.cc】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