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 > 言情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114章 .营养
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:
确定

第114章 .营养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大学里哪都好,就是吃得太虚。

    粮食定量看着不少,可真吃起来,能有八、九成就不错了。这也是没办法,沪上人口多,粮食消耗大,郊区供应不上,全靠外地调拨。可外地也紧张,只能省着点,还要保留一定的库存,不能见了底儿。

    小苗虽然不提,可哪里瞒得过孙梅英?

    她在粮食系统工作,对这些是一清二楚。赶着星期天小苗回来,一定要弄点好吃的,改善一下生活。临走时,再带上一点。

    “娘,够吃。”田小苗怕娘担心,就哄着。

    “够吃啥?我还不晓得啊,那大伙上虚得很,二两米饭就那么一扭扭,三口两口就吃光了,能扛啥事啊?”

    “娘,看您说的,我又不是大肚子汉……”

    “小苗,多吃点,一顿打上三两饭,甭给家里省着……”

    “娘,我晓得。”

    田小苗很注重营养,当初花高价买吃的就是图这个。

    截止到目前,家里攒的东西吃了一大半,肉之类的基本上没了,只剩下一些海带、虾皮、咸菜、黄豆、冰糖等等。孙梅英和田大旺舍不得吃,都给娃娃们留着,说长身体。

    吃得滋润,气色就好。

    孙梅英怕人家瞧出来了,就给五一和三子的脸上抹一点凡士林,显得黄巴巴的。她自己也抹了一点,这样就看不出来了。

    田小苗见梅英同志瘦了,很心疼。

    “娘,您也要注意营养……”

    “小苗,你放心,娘身体好着呢!”

    孙梅英哈哈笑着。

    前一阵子,上面动员吃食堂,她愣是没吱声。

    田大旺身为局长要带头,也被她拦住了。

    “大旺,谁想积极,谁积极去,咱可不当那个冤大头……”

    “梅英,这是上面的要求……”

    “要求归要求,那是针对单干户的,咱拖家带口的凑那个热闹干啥?”

    孙梅英把粮本藏起来,说啥也不肯入大伙。

    田大旺也没再坚持。

    定量本来就紧张,吃大伙就一点宽裕都没有了。

    因为田大旺不积极,分局上下都保持着原样。成家的都自个儿做饭吃,只有几个单身的吃食堂,

    赶上开会,张书记批评道:“有些同志身为领导干部,一点带头作用都不起,跟群众有啥两样?”

    田大旺板着脸,不吱声。

    心说,弄那些虚的做甚?吃饱肚子要紧,不能再让同志们为难了。他甚至考虑着,趁着秋收让后勤科去乡下跑一趟,换点农副产品什么的,给同志们改善一下生活。

    转眼到了秋收时节。

    从南到北,全国大部分地区收成不好。

    这是气候异常造成的。俗话说,一旱旱一片,一涝涝一线,旱涝灾害相伴相随,出现在不同地区,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。

    靠山村地处山区,先是干旱少雨,把秋庄稼旱死了一大片。

    接着,又遭了霜冻。

    一夜之间,庄稼就蔫了。

    社员们围在地头,心疼得不得了。

    好在补种及时,红薯、芋头栽了不少。还有南瓜、丝瓜、葫芦,只要是能吃的,都给种上了。田间地头,边边角角,到处都是瓜秧子、藤蔓子。

    这些可以当粮食,产量大,营养也好。

    报纸上提倡“瓜菜代”,没有比红薯、南瓜更适合的了。

    收了秋,粮食入了库。

    社员们又下地扒扒捡捡,弄出来不少红薯渣子。

    谁捡的,就是谁家的。

    为了多弄点吃的,大人、娃娃们都下了地,弯着腰,一遍一遍地刨,犁地都没这么仔细。当然,收获也不小,半天下来就能捡一大筐子。

    田老汉和袁氏也随大流,刨了不少红薯渣子。

    扛回家,晒一晒,就入了窖。

    家里还有一点存粮,再加上自留地里的收成,足够吃到明年春天的。红薯秧子也晒干了,当干菜吃。还弄了一些藤蔓当饲料,养几只母鸡下蛋。等到进山拾秋,再弄几麻袋山货,杂七杂八的,怎么都饿不着。

    袁氏小账一算,心里有了底儿。

    “他爹,给大旺写信,就说粮食够吃,不要再寄粮票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,俺这就写……”

    田老汉给大旺写信,只说好的,不提歉收之事。

    城里的日子也紧张,不能再给娃娃们增加负担了。

    许凤莲一家也捡了不少。

    她家人口多,自留地也多,光红薯堆了一大堆。为了便于存放,就切成片,晒成红薯干子。这个东西顶放,只要不受潮,不发霉,能存放一两年。

    吕秀蓉也晒了一堆干货,留着过冬。

    这一年下来,社员们都有了经验。

    食堂再好,也不保险,家里得攒一些吃的。甭管好赖,能填饱肚子就行。要说,解放前就是这么过来的,不过是解放后,过上了好日子,就把困难给忘了。

    田大旺收到老家的来信,哪里放心?

    报纸上说,秋粮大面积减产。就靠山村那地界儿,估计也好不了。

    可家里也不宽裕,想换一些全国粮票很难。小苗上大学,户粮关系一转,定量就紧张起来,粮票也攒不下来了。他们一家自个儿做饭,才勉强够吃。

    可爹娘那边,光靠着粗粮可不行。年纪大了,得吃一点好的。

    孙梅英见大旺为难,就说:“大旺,给老家多寄点钱,总能买到东西的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田大旺点点头。

    跟城里不同,农村集贸市场开了,农副产品还是有的,不过,价钱贵一点。

    秋粮减产,油料作物不足往年的一半。

    食用油紧张起来。

    按照定量标准,城市居民一个月二两油。可油票发下来了,油却供应不上,库存见底了,不晓得啥时候才能到货。

    这么一来,大学食堂也受了影响。

    一大锅菜端上来,都是水煮的,看不到一点油花花。

    赶着打饭,同学们喝着菜汤子,砸着嘴。

    “瞧瞧,清亮亮的,刷碗倒是省事儿,拿水一冲就好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谁说的?瞧这是什么?油花子!得用开水涮一下,一点都不能浪费……”

    同学们开着玩笑,很乐观。困难是一时的,一定能克服的。

    对此,田小苗也习惯了。

    除了上课,就在床上躺着。

    心说,油水少,饿得快,得保存体力。

    可同学们天性.好动,照常打篮球、打排球。

    韩文溪和林恪静都是积极分子,一点也闲不住。田小苗很佩服,这种青春活力真是比不了。

    要说,国家对体育很重视,去年开了全运会,今年在跳伞、登山、航模等方面拿了几个世界冠军,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。即便再困难,运动员的营养是有保障的。为国争光,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。精神的力量是很强大的,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,就是压不垮的。

    赶着星期天,田小苗照例回家。

    一进门,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儿,她使劲儿吸了吸鼻子。

    “姐姐,今天吃肉!”三子冲过来,一把抱住小苗。

    田小苗很惊讶,家里还有库存?

    五一也咧着嘴,流着哈喇子,一副过年的模样。

    孙梅英从厨房里探头出来,说:“小苗,赶紧洗手,准备吃饭。”

    田小苗洗了手,上了饭桌。

    一锅大米饭,一碗黄豆炖海带,还有一碗肉罐头。

    这才晓得孙梅英清理杂物,从床底下翻出来一个纸箱子,里面有两盒肉罐头。这是漏网之鱼,也是意外之喜。

    吃罢饭,一家人倚着沙发说话儿。

    五一和三子汇报了学习情况。

    田小苗也提了一句,说:“学校开大会,何伯伯讲话了……”

    何宏民在高校当书记,田大旺自然晓得。可具体是哪所院校,却不清楚。当时,老何受了批评,情绪不高,在电话里绝口不提。后来工作忙,联系得就少了,也就没再打听。

    孙梅英也有印象。听小苗这么一说,眼睛一亮。

    “小苗,抽个时间,去何伯伯家看看?”

    “娘……”

    田小苗不想去,跟巴结领导似的。

    田大旺也说:“去老何家做什么?”

    “打个招呼呗,等以后小苗大学毕业,没准能帮上忙……”

    孙梅英的脑子一下好使起来。

    大学生国家包分配,可分配到哪里却不好说。万一分到外地去咋办?想见个面可就难了。这是头等大事,当然要操心了。

    田大旺也难得松口。

    “好,那我抽个时间给老何打个电话……”

    老何是大旺的老上级,拜访一下,叙叙旧。

    何宏民不晓得小苗考学之事。

    在他的印象里,小苗还不到考大学的年龄。何有才碰到过田小苗,可他未跟家里提起。何有慧也碰到了小苗,看到小苗戴着校徽,就跟曹玉英说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妈,田小苗考上大学了!”

    曹玉英一听,惊讶得不得了。

    “小苗考上了大学?”

    她往粮店打电话,找到了孙梅英。

    “梅英,你家小苗考上大学,咋不吭气啊?”

    “呃,刚去,还没安顿好……”

    孙梅英找了个借口,搪塞过去。

    这么一来,算是搭上线了。

    赶着星期天,田大旺一家前来拜访,顺便参观一下学校。

    何宏民家在家属区,二楼,三室两厅,宽敞得很。

    几年未见,何宏民变化不大。

    他穿着一身灰色中山装,领口扣得规规矩矩的,依稀带着一点军人气质。看到田大旺,就握住手,呵呵笑道:“建国,你还是老样子,到哪儿都是俊小伙子……”

    “老局长,看您说的……”

    田大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。

    他今年三十四,身材保持得很好,跟长期锻炼有关。现在流行三七分,一头乌发抿得整整齐齐的,很英俊。

    “还有梅英同志,一点都没变,跟当年一样……”

    孙梅英今年三十七,穿着蓝色外套,一头短发,跟大旺站在一起很般配。

    何宏民夸道:“瞧瞧,梅英跟建国真是郎才女貌啊……”

    曹玉英听着刺耳,赶紧打岔。

    “老何,快让人家坐下……”

    长辈们说话,小辈们坐在一边。

    何有才打了个招呼,就回屋了。他的心咚咚直跳,不敢跟小苗对视。何有慧还是老样子,穿着方格外套,扎着蝴蝶结,娇气得很。田小苗跟她说不来,就客气了几句。五一和三子到了新地方,乖乖的,一声不吭。

    何宏民很健谈,说着近况。

    “学校好,安静,事儿少……”

    曹玉英还是那样,神气活现的。她在街道上当主任,很是扬眉吐气。

    去高校后,曹玉英想明白了,不能再挤兑老何了。曹老爷子因为嘴碎,影响了女婿的前程,也有了觉悟,就时不时地搬到儿子家住一段,让女婿喘口气儿。

    何宏民清净了不少,心绪也开阔了。

    老大何有望很刻苦,虽然没考上复旦,可也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,上了外经贸学院。老二何有才成绩不错,也很努力。老三何有慧成绩中不溜的,考虑着上中专,学一门技术。

    两家叙着家常,气氛很融洽。

    曹玉英对小苗格外客气,拉着手说:“小苗,闲了就过来,阿姨给你改善生活……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田小苗点点头,敷衍了几句。

    坐了一会儿,田大旺一家就告辞了。

    出了校门,孙梅英感叹道:“看来,在哪儿呆着都比机关好……”

    “是啊,老何看着轻松多了……”

    其实,田大旺看到的只是表面。

    大学里知识分子很多,问题也不少。虽然划了职称(包括教授、副教授、讲师、助教),可竞争很激烈。还有就是思想教育,老何是专门做这项工作的,不少费力。

    要说,国家对高级知识分子很照顾。

    赶在困难时期,吃着特供的肉、蛋、饼干、植物油等,由市里统一供应。市面上调拨困难,可高级知识分子有保障,比干部的待遇都高。

您正在阅读《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》的章节:第114章 .营养
手机阅读地址:https://m.qqtxt.cc/html/66835/20081117.html

【高速文字首发 www.qqtxt.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.qqtxt.cc】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